:
沙枣暗斑螟是沙枣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在沙枣果实内部取食,导致果实变形、腐烂,影响沙枣的品质和产量。为了保障沙枣的生产和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标准旨在规范沙枣暗斑螟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提高沙枣的产量和品质。
1. 技术要求
1.1 防治目标:控制沙枣暗斑螟的发生和危害,保障沙枣的产量和品质。
1.2 防治对象:沙枣暗斑螟。
1.3 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沙枣暗斑螟的卵期为5-7天,幼虫期为20-30天,蛹期为10-15天,成虫寿命为7-10天。
1.4 防治对象的危害特点:沙枣暗斑螟的幼虫在沙枣果实内部取食,导致果实变形、腐烂,影响沙枣的品质和产量。
1.5 防治原则: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综合防治为主要手段。
2. 防治措施
2.1 生物防治:采用天敌、寄生蜂等生物防治措施,如引入沙枣暗斑螟天敌——蚜茧蜂,建立生态平衡,控制沙枣暗斑螟的发生和危害。
2.2 化学防治:在生物防治的基础上,采用低毒、高效、环保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氢氧化钙、硫酸铜等。
2.3 物理防治:采用覆盖网、黄板、灯光诱捕等物理防治措施,防止沙枣暗斑螟的入侵和繁殖。
2.4 防治期:根据沙枣暗斑螟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当的防治期进行防治,一般为沙枣开花前后和果实成熟期。
2.5 防治方法:根据沙枣暗斑螟的危害特点和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当的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如喷洒药剂、释放天敌等。
3. 防治药剂
3.1 选择低毒、高效、环保的防治药剂,如氢氧化钙、硫酸铜等。
3.2 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超量使用和误用。
3.3 防治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频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4. 防治效果评价
4.1 防治效果评价应根据沙枣暗斑螟的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4.2 防治效果评价应定期进行,及时调整防治措施和药剂使用量。
相关标准:
GB/T 1840-2004 农药通用名
GB/T 1841-2009 农药剂型分类
GB/T 1842-2008 农药包装规格
GB/T 1843-2008 农药标签和说明书
GB/T 1844-2008 农药残留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