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935-2019
优质中稻—再生稻生产技术规范
发布时间:2019-08-10 实施时间:2019-11-10


再生稻是指在中稻收割后,不经过耕作,直接在田间播种晚稻的一种种植方式。再生稻具有节约劳动力、节约水资源、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等优点,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本标准旨在规范再生稻的生产技术,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

1. 品种选育
再生稻品种应具有中矮秆、耐倒伏、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特点。应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品种进行种植。

2. 种子繁育
再生稻种子应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母本和父本进行杂交,选育出适合再生稻种植的优良品种。种子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种子的纯度和萌发率。

3. 田间管理
(1)土壤管理:应选用肥沃、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土地进行种植。在种植前应进行土壤消毒,防止土传病害。
(2)施肥管理: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进行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和不均衡施肥。
(3)灌溉管理:应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作物需求进行合理灌溉,避免过量灌溉和不均衡灌溉。
(4)田间管理:应及时除草、松土、中耕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促进作物生长。

4. 病虫害防治
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使用生物农药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5. 收获
再生稻应在籼稻成熟后及时收割,避免籼稻倒伏影响再生稻的生长。收割后应及时晾晒,保证稻谷的质量。

6. 加工
再生稻应进行干燥、脱壳、筛选等加工处理,保证稻谷的品质和卫生安全。

相关标准
GB/T 19569-2004 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技术规范
GB/T 19570-2004 农业生态系统评价方法
GB/T 19571-2004 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技术规范
GB/T 19572-2004 农业生态系统监测方法
GB/T 19573-2004 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