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388-2022
水稻品种(系)稻瘟病室内和田间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范
发布时间:2022-08-15 实施时间:2022-11-15


一、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品种(系)稻瘟病室内和田间抗性鉴定与评价。

二、术语和定义
2.1 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茎秆和穗部,严重时可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2.2 抗性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抵抗能力,包括完全抗性和相对抗性两种类型。

2.3 室内鉴定
在人工条件下,通过人工接种稻瘟病菌,观察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反应,评价其抗性。

2.4 田间鉴定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自然接种稻瘟病菌,观察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反应,评价其抗性。

三、技术要求
3.1 室内鉴定
3.1.1 稻瘟病菌的选用
应选用具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株,保证其病原性和稳定性。

3.1.2 水稻品种的选用
应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包括已知抗性和敏感品种,以及待鉴定品种。

3.1.3 接种方法
应采用划痕接种法或喷雾接种法,保证接种量和接种均匀性。

3.1.4 观察指标
应观察水稻叶片的病斑形态、数量和扩展情况,评价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

3.2 田间鉴定
3.2.1 试验地点的选择
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地点,包括不同的水稻种植区域和不同的水稻种植季节。

3.2.2 试验设计
应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保证试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3.2.3 接种方法
应采用自然接种法,保证接种量和接种均匀性。

3.2.4 观察指标
应观察水稻叶片的病斑形态、数量和扩展情况,评价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

四、技术方法
4.1 室内鉴定
4.1.1 划痕接种法
将稻瘟病菌接种于划痕处,保证接种量和接种均匀性。

4.1.2 喷雾接种法
将稻瘟病菌悬浮液喷雾于水稻叶片上,保证接种量和接种均匀性。

4.2 田间鉴定
4.2.1 自然接种法
在稻田中自然接种稻瘟病菌,保证接种量和接种均匀性。

五、结果评价
5.1 室内鉴定
5.1.1 完全抗性
水稻叶片无病斑或病斑数量极少,病斑扩展范围极小。

5.1.2 相对抗性
水稻叶片有病斑,但病斑数量较少,病斑扩展范围较小。

5.1.3 敏感性
水稻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扩展范围较大。

5.2 田间鉴定
5.2.1 完全抗性
水稻植株无病斑或病斑数量极少,病斑扩展范围极小。

5.2.2 相对抗性
水稻植株有病斑,但病斑数量较少,病斑扩展范围较小。

5.2.3 敏感性
水稻植株有大量病斑,病斑扩展范围较大。

六、报告内容
6.1 室内鉴定报告
应包括水稻品种名称、稻瘟病菌株名称、接种方法、观察指标、结果评价和结论等内容。

6.2 田间鉴定报告
应包括水稻品种名称、试验地点、试验设计、接种方法、观察指标、结果评价和结论等内容。

七、质量控制
7.1 稻瘟病菌的选用
应选用具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株,保证其病原性和稳定性。

7.2 水稻品种的选用
应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包括已知抗性和敏感品种,以及待鉴定品种。

7.3 试验设计
应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保证试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7.4 观察指标
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观察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价。

八、相关标准
GB/T 19649-2018 水稻品种(系)抗稻瘟病性鉴定方法
GB/T 19650-2018 水稻品种(系)抗白叶枯病性鉴定方法
GB/T 19651-2018 水稻品种(系)抗白叶枯病性鉴定方法
GB/T 19652-2018 水稻品种(系)抗白叶枯病性鉴定方法
GB/T 19653-2018 水稻品种(系)抗白叶枯病性鉴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