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1067-2015
规模猪场猪蓝耳病防控技术规程
发布时间:2015-07-20 实施时间:2015-09-20


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蓝耳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等途径传播。该病毒对猪的免疫力较弱,易引起猪群内大规模暴发,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防控猪蓝耳病,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标准。

一、病原学
猪蓝耳病毒属于病毒科,是一种单股RNA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目前已发现多种亚型,不同亚型之间的交叉免疫力较差。

二、流行病学
猪蓝耳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等途径传播。病毒在猪体内的复制速度很快,患病猪只需数天即可出现症状,病程短暂,但病死率高。

三、病理学
猪蓝耳病主要侵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引起猪体内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伤。

四、临床表现
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发热、咳嗽、打喷嚏、流涕、呼吸急促、厌食、腹泻等症状。

五、诊断方法
猪蓝耳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法。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理学检查、病毒分离、PCR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六、防控措施
为了有效防控猪蓝耳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猪场卫生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卫生;
2.严格控制猪只进出,避免交叉感染;
3.加强猪只免疫,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4.加强猪只营养管理,提高猪只免疫力;
5.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猪只,防止病毒传播;
6.加强猪场环境监测,及时发现病毒存在。

相关标准
GB/T 22036-2008 猪蓝耳病病毒核酸检测方法
GB/T 22037-2008 猪蓝耳病病毒抗体检测方法
GB/T 22038-2008 猪蓝耳病病毒灭活疫苗
GB/T 22039-2008 猪蓝耳病病毒灭活疫苗接种技术规范
GB/T 22040-2008 猪蓝耳病病毒灭活疫苗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