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856-2012
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发布时间:2012-10-30 实施时间:2013-01-18
: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粒子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家蚕的幼虫期,严重影响家蚕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为了有效地防治家蚕微粒子病,保障家蚕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制定了本标准。
一、病害的诊断
家蚕微粒子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虫害的症状和病原学特性。病虫害的症状包括家蚕幼虫体表出现黑点、黑斑、黑线等,严重时会导致幼虫死亡。病原学特性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等。
二、病害的发生规律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气候、环境、饲料、养殖管理等因素有关。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家蚕微粒子病易发生。因此,要加强养殖管理,保持环境卫生,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合理饲喂,防止病害的发生。
三、综合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控制病害的发生;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控制病害的发生;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控制病害的发生。在综合防治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避免滥用化学药剂,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四、其他要求
在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过程中,应加强病害监测和信息共享,及时掌握病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及时调整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家蚕的免疫力,预防病害的发生。
相关标准:
GB/T 19649-2005 家蚕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GB/T 19650-2005 家蚕病害诊断技术规程
GB/T 19651-2005 家蚕病害监测技术规程
GB/T 19652-2005 家蚕病害信息共享技术规程
GB/T 19653-2005 家蚕养殖管理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