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539-2022
稻鱼共生技术规范
发布时间:2022-09-27 实施时间:2022-10-27


稻鱼共生技术是一种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在稻田中放养鱼类,利用鱼类的排泄物为稻田提供养分,同时鱼类也可以消灭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达到增产、减害、增收的目的。稻鱼共生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缺乏规范的技术标准,导致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和管理,影响了技术的效果和稳定性。因此,制定本标准旨在规范稻鱼共生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质量。

1.技术要求
1.1 稻鱼共生技术的应用范围:适用于水稻种植区域,特别是水稻连作区域。
1.2 鱼类的选择:应选择适应稻田环境的鱼种,如鲫鱼、鲤鱼、草鱼等。
1.3 稻田的选择:应选择水质清洁、水深适中、土壤肥沃的稻田。
1.4 饲料的选择:应选择适合鱼类生长的饲料,如鱼粉、豆饼等。
1.5 放养密度:应根据稻田的面积和水深等因素,合理确定放养密度。
1.6 放养时间:应根据稻田的生长期和鱼类的生长速度等因素,合理确定放养时间。
1.7 饲养管理:应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清理鱼缸和稻田,保持水质清洁。

2.技术流程
2.1 稻田准备:选择适宜的稻田,进行耕作、施肥等准备工作。
2.2 鱼类选育:选择适应稻田环境的鱼种,进行选育和饲养。
2.3 饲料配制:选择适合鱼类生长的饲料,进行配制。
2.4 放养管理:根据稻田的面积和水深等因素,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和放养时间,加强饲养管理。
2.5 稻田管理:定期清理稻田,保持水质清洁,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2.6 收获处理:根据稻田的生长情况和鱼类的生长情况,合理安排收获和处理工作。

3.管理措施
3.1 稻鱼共生技术的管理应由专业人员负责,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3.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3.3 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解决从业人员在技术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3.4 加强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4.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
4.1 监测方法:应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稻田水质、鱼类生长情况、稻田生长情况等进行监测。
4.2 评价指标:应根据稻鱼共生技术的目的和效果,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如增产率、减害率、经济效益等。

相关标准:
GB/T 19649-2018 农业生态系统管理规范
NY/T 1196-2006 水稻生产技术规范
NY/T 1197-2006 水稻种子生产技术规范
NY/T 1198-2006 水稻育秧技术规范
NY/T 1199-2006 水稻田间管理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