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为了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需要对化学品进行危险性初筛分类。SN/T 3103-2012 化学品危险性初筛分类程序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制定的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危险性初筛分类程序的要求和方法。其中,化学品危险性初筛分类是指根据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数据和使用情况等信息,对化学品进行初步的危险性分类。该分类结果可以为后续的危险性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
该标准要求进行化学品危险性初筛分类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 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燃点、爆炸极限、蒸气压等;
2. 化学品的毒理学数据,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等;
3. 化学品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场所、使用方式、使用量等。
在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化学品危险性初筛分类。该标准列举了三种分类方法:
1. 根据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2. 根据化学品的毒理学数据进行分类;
3. 综合考虑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毒理学数据进行分类。
在进行化学品危险性初筛分类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 对于缺乏数据的化学品,应当采用保守性分类方法;
2. 对于复杂的化学品混合物,应当根据其组成成分进行分类;
3. 对于不同用途的化学品,应当分别进行分类。
该标准还规定了化学品危险性初筛分类结果的表达方式。分类结果应当包括化学品的危险性类别和相应的标识符号。其中,危险性类别包括爆炸性、易燃性、氧化性、毒性等。
相关标准
GB/T 16483-2008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GB/T 17519-2013 化学品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GB/T 18218.1-2018 化学品安全技术评价 第1部分:一般规定
GB/T 18218.2-2018 化学品安全技术评价 第2部分:危险性评价
GB/T 18218.3-2018 化学品安全技术评价 第3部分:暴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