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T 4968.1-2017
常见鼠类鉴定方法 第1部分:通用规则
发布时间:2017-11-07 实施时间:2018-06-01
鼠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哺乳动物,包括家鼠、田鼠、鼹鼠、仓鼠等。鼠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对鼠类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是鼠类鉴定的第一步,采集的标本应包括完整的骨骼、皮毛、牙齿等。采集时应注意保护标本的完整性和质量,避免受到损伤和污染。同时,应记录标本的采集时间、地点、环境等信息,以便后续的鉴定和分类。
2.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是鼠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包括体型、颜色、毛发、牙齿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观察和比较,可以初步确定鼠类的种类和亚种。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和亚种之间的形态差异可能较小,因此需要结合其他鉴定方法进行确认。
3.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鼠类鉴定的一种新兴方法,通过对鼠类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其种类和亚种。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支持。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鼠类鉴定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鉴定时应注意保护标本的完整性和质量,避免受到损伤和污染。
2. 鉴定时应结合多种方法进行,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鉴定结果应详细记录并保存,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相关标准
GB/T 19212-2011 野生动物标本采集、制备和保存规范
GB/T 19213-2011 野生动物标本鉴定方法
GB/T 19214-2011 野生动物标本分类学命名规则
GB/T 19215-2011 野生动物标本管理规范
GB/T 19216-2011 野生动物标本交换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