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6834-2018
角胸长蠹检疫鉴定方法
发布时间:2018-09-17 实施时间:2019-04-01
角胸长蠹是一种危害林木的害虫,其幼虫在树干内部挖掘通道,破坏树木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发展。为了防止角胸长蠹的传播和危害,需要对其进行检疫鉴定。GB/T 36834-2018 角胸长蠹检疫鉴定方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制定的。
该标准首先规定了样品采集的方法。样品应从疑似感染的树木中采集,采集时应选择直径大于10厘米的树干,采样位置应在树干基部至1.3米高度之间。采样时应使用无菌工具,避免污染样品。采集的样品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标本制备是角胸长蠹检疫鉴定的重要步骤。标本制备应在显微镜下进行,首先将样品切成薄片,然后用酒精或氯仿进行处理,使其变得透明。处理后的标本应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显微镜检查是角胸长蠹检疫鉴定的核心步骤。在显微镜下,应观察标本中的角胸长蠹幼虫、蛹和成虫等形态特征,包括体长、体宽、体色、触角、腿等。同时,还应观察其生长环境和寄主植物等特征,以确定其种类和来源。
鉴定结果判定是角胸长蠹检疫鉴定的最终步骤。根据显微镜检查的结果,结合样品来源和生长环境等因素,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角胸长蠹,以及其种类和来源。鉴定结果应记录在检疫鉴定报告中,以供后续处理和管理。
相关标准
GB/T 36833-2018 林木病虫害检疫鉴定通用方法
GB/T 36835-2018 松材线虫检疫鉴定方法
GB/T 36836-2018 红蜘蛛检疫鉴定方法
GB/T 36837-2018 棉铃虫检疫鉴定方法
GB/T 36838-2018 森林有害生物检疫鉴定术语